深度关注 | 自立自强筑牢强盛之基

日期:2023-05-25来源:云南省纪委省监委网站点击:784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沈东方

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标志着我国科技发展已经从跟踪模仿为主,转向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且并跑领跑日渐增多的历史性新阶段。图为近日,观众在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参观国产智能电动汽车技术平台。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5月15日,科技部副部长吴朝晖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创新指标在全球排名已经从2012年的第34位升至2022年的第11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创新型国家”一词。创新型国家的衡量标准有哪些?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有哪些特点和优势?如何从“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向“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力?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梁正,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张凤,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沈华。

创新型国家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国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表明我国创新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记者: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重大发展战略,请问“创新型国家”的具体定义是什么?需要具备哪些硬性条件?

梁正:创新型国家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国家,其本质是通过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创新驱动的核心要义在于发展理念、结构优化、制度改革。在发展理念上,创新型国家坚持的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在发展结构上,创新型国家强调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发展制度上,创新型国家通过制度创新引领改革,激发创新主体积极性,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创新型国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实践来看,目前世界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日本、芬兰、韩国等。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此外,创新型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数占世界的绝大多数。

从具体指标来看,《全球竞争力报告2007-2008》简明扼要地将人均GDP高于17000美元的经济体视为创新驱动型经济体。此外,创新型国家指标更多采用的是综合指数法,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欧盟创新政策研究中心推出的《欧洲创新记分牌EIS》、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推出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

记者: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哪些重要意义?“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意味着什么?

张凤: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统筹部署、系统谋划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任务。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驱动,但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要素驱动的老路面临瓶颈制约,难以支持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实现动能转换,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坚持走出一条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新道路。同时,充分利用好数字经济带来的发展新机遇,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在全球竞争格局中赢得主动的战略举措。全球化已进入知识、技术和人才成为核心竞争资源的新阶段,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和指导方针,这是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合作发展中赢得主动的必然选择。

梁正:从我国自身发展战略看,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表明当前我国创新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体系协同高效,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从国际比较维度看,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标志着我国科技发展已经从跟踪模仿为主,转向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且并跑领跑日渐增多的历史性新阶段,正在从“模仿者”向“创新者”跃升。

与此同时,进入创新型国家也意味着我国具备了向下一阶段目标(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迈进的重要基础,但也意味着创新型国家建设面临更大的挑战,尤其体现在创新能力和制度建设方面。创新能力方面,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卡脖子”问题有待突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制度建设方面,主要表现在国家创新体系还有待完善,各创新主体功能定位不清、资源重复分散、产学研协同不足等问题依旧存在。

国家科技创新整体能力、国际前沿创新突破能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变化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呈现历史性、整体性和格局性的重大变化。在您看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和变化是什么?

沈华:我国科技事业的成就和变化可以总结为三个“不断提升”。国家科技创新整体能力不断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3.09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55%。国际前沿创新突破能力不断提升——我国在化学、材料、物理、工程等学科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在凝聚态物理、分子科学、纳米材料、干细胞等一批重要前沿方向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在量子信息、脑科学等重点方向实现突破,部分领域世界领先。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在能源资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空天技术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支撑国家自立自强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比如,特高压输电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北斗导航卫星完成全球组网、复兴号高速列车投入运行等。

梁正:基础研究崛起是近十年来科技创新发展的一大特点。2021年高被引论文数接近4.3万篇,排名世界第二,是2012年的5.4倍。此外,我国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方向实现重大突破,首次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首次实现原子级石墨烯可控折叠,研发出世界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天机芯”。

我国数字经济取得的发展成就,也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力量。从2012年的11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5.5万亿元,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对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和支撑作用日益显著。十年来,移动通信技术从“3G突破”“4G同步”到“5G引领”,目前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网络基础设施,数字技术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电子商务交易额、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居全球第一,工业互联网应用已覆盖45个国民经济大类。

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对全世界具有借鉴意义

记者: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有哪些特点和优势?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创新发展道路有哪些借鉴意义?

梁正:中国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核心,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作为根本路径,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走出了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

中国能顺利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立足中国特色,着眼全球发展大势,把握阶段性特征,对新时代科技创新谋篇布局。其显著特点表现在:以自立自强为基本原则,实现技术学习和自主创新的同频共振;以战略目标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持续推进研发投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从而摸索出了一条建立在国家制度优势基础上的内生性创新道路。

沈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推动力。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其特点在于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走全社会创新道路。其中科技创新的举国力量,既包括科研院校等传统力量,也包括了市场、产业、企业等新的力量。

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具有中国意义,更给世界带来了中国经验:要坚持自主创新为主,只有牢牢掌握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才能取得发展的主动权;要坚持开放视野,深度融入国际开放创新的大格局,利用全球资源推动各领域的技术创新;要构建畅通的国际国内大市场,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一方面要从降成本的视角打通国内市场循环,另一方面要从开拓需求的视角开辟国际新市场。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既要有充分的战略自信和赶超跨越的雄心,又要有足够的清醒认识和奋发进取的恒心

记者:创新没有止境,创新型国家建设也一直在路上。您认为下一步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补足短板、持续发力?

梁正: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后,既面临着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国际科技博弈的重大挑战,对创新驱动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技、教育、人才统筹部署、一体规划,部署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共同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既坚持了三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又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创新型国家建设要在强化顶层设计和整体统筹的同时,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发挥教育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坚持大学和科研机构为核心的知识创新体系。一方面,应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充分的“耐心资本”,使科研人员能心无旁骛开展科研活动,避免科研活动过度功利化。另一方面,应恰当引导高校通过“产教融合”,面向行业需求培养行业应用型人才,促进科学知识以人才为载体向行业转移与渗透。

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提高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营造有利于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要积极引导有能力的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加强面向行业的科研条件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优化创新创业投资生态是今后一段时期内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发挥人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第一资源的重要作用。在新征程上,要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发扬企业家精神,让创新路上不同人才各展才华。

张凤: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我们既要有充分的战略自信和赶超跨越的雄心,又要有足够的清醒认识和奋发进取的恒心,锲而不舍,高质量建设好创新型国家。未来,需要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科学基础、创新主体与体制机制等方面共同发力。

要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补足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2022年,我国研发投入强度为2.55%,但其中用于基础研究的占比仅为6.32%,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未来,对于“从0到1”的无人区突破,要坚持自由探索和战略导向并重,强化基础研究和顶尖人才培养,加快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突破芯片、操作系统、工业软件等基础性技术瓶颈,打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地基。

要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持续建设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方面,要完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明确国家实验室、研究型大学、一流科研院所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另一方面,集中力量在一些关键领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确定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下决心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同时在类脑智能、量子科技、深海深空开发等领域形成抢占未来国际制高点的能力。

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凝聚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合力。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支持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的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抓系统布局、系统组织、跨界集成,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未来的整体优势。

名称:电话:
共0条评论

已关闭